黃金打工陣容-C9C的晉級是否代表Challenger升降制度已死?

獨家專題, 英雄聯盟
小編:KMO (HKESPORTS報導) 早前結束的LCS NA的升降賽,由Echo Fox保住生機,續留NA LCS;而另外一支脫穎而出的隊伍就是Cloud 9的挑戰者隊伍C9 Challenger。想必大家對這隻隊伍並不陌生,本季剛釋出名單時便驚鴻LoL界;原因無它,因為它豪華的陣容一字排開幾乎都是在LCS的隊伍可以擔任先發的選手。 開季之初,C9C的選手包含上路Balls、中路Hai、打野Rush、下路由Altec以及LemonNation組成。不僅其中三位是第一代C9原班人馬,Rush這位韓國來的外星人則是因為外援名額關係從C9「下放」至C9C。AD選手Altec也是曾經打過LCS的選手,最活躍於舞台的時候應是2014年時取代Yellowpete擔任Evil Geniuses的AD。但不久後,Rush便離開C9C改由美國本土選手Contractz擔任打野。   許多熟面孔的C9C陣容,順利取得挑戰者系列冠軍 圖一 (圖片來源:staticflickr.com) 這個媲美LCS NA聯賽隊伍的陣容,不負眾人所望地在挑戰者系列不敗之姿進入升降賽。在升降賽中也以3-0擊敗NRG取得下一季的LCS資格。隨著他們的成功,興起的是批評挑戰者制度的聲浪。由於Riot規定同一組織只能在LCS聯賽中有一支隊伍,因此C9C的席次不久就會被賣出。而許多玩家則批評這樣的方式似乎在鼓勵戰隊以降級的方式,靠著賣LCS席次來「打工」。   挑戰者已死,有試燒紙 在討論挑戰者制度是否已死之前,我們應該來審視現行的LCS制度。 首先當然是一個組織是否只能有一支隊伍?相信這個答案是肯定的。為了能有更好的競賽,避免某組織故意藉著擁有的兩支隊伍在戰績或是人員上刻意操作使其他戰隊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以LCS NA來說,可以參考Renegades和The Dragon Knight兩支隊伍在本季初的抓馬,兩隊藉著人員的交易使得兩隊成功保住LCS的資格,而遭到Riot的調查。至於後續經營權、陰謀論的爭議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行爬文,因為關聯度較低在此不贅述。 因為LCS的席次據傳有著7位數美金的價值,C9C被人批評為找LCS選手來挑戰者系列打工。然而這樣做真的有利可圖嗎? 這裡小編為大家找了一篇由Yahoo Esport採訪C9 CEO Jake (Jack Etienne)來做更進一步的說明。在採訪中,Jake很明白地表示,他並不建議大家這麼做(以挑戰者系列獲取利益),因為這樣的嘗試風險是非常高的。 C9 CEO Jake接受Yahoo Esport的採訪 圖二 連結傳送門(英文):https://esports.yahoo.com/travis-interviews-jack-etienne-cloud-020000937.html   事實上,C9過去也有著Cloud9 Tempest這個二隊在挑戰者系列中,但成績與陣容並未如這次的C9C引人注目。除此之外,不只C9有所謂的二軍,Liquid和Apex也都有Challenger的隊伍。Liquid與Apex的陣容也是相當豪華!Liquid Academy為TL的二隊,由廣為人知的世界冠軍 Piglet領軍,其他包含Solo、Moon、Goldenglue等人也都有LCS經驗。Apex的陣容也不惶多讓,Shiphtur、Roar、KonKwon都是LCS選手,Diamondprox更是家喻戶曉的打野選手。 Apex及Liquid也都有Challenger隊伍,但成績不若組織良好的C9 圖三 (圖片來源:lolesport.com) 這麼多知名的選手都投入LCS Challenger中,其競爭程度相信也是相當激烈!C9C這次雖然是一敗未嘗,但絕非如外界想像地輕鬆過關。在賽季以3-2-0 (Challenger系列採BO2,因此有平手),而季後賽對決TLA也是以3-2才得以奪冠。 此外,各位觀眾別忘了,這些LCS級別的選手,他們的薪水自然也不低,至少以C9來說他們是與一軍的選手相當;另外隊伍的訓練、營運等也是非常消耗資本的,但最後卻只有1~2隊可以成功晉級進而獲利。 本季C9C的成功絕對不是因為優秀的選手,而是良好的組織與明確的目標。這也是Jake所提到的風險,很可能經過一季的努力,最後換來的是幾千美金的獎金,甚至是血本無歸;畢竟要複製整個C9是相當困難的。   挑戰者制度與電競生態圈(ecosystem) 電競生態圈示意圖,以隊伍為中心的電競產業生態 圖四 (圖片來源:pbs.twimg.com)   但為何這麼多的隊伍仍要成立二軍來打挑戰者系列呢?背後的原因才是目前LCS制度的問題所在。成立二軍一方面除了當一軍的靶子隊之外,它也提供了一個場域讓更多有潛力的選手有舞台發揮,這幾季有相當多的選手都是經過挑戰者系列的歷練,在登上大舞台後一戰成名,CLG Stixxay和TL Dardoch兩位是就是最好的例證。 上述的原因僅是站在選手及玩家的角度,然而以經營者的角度來看才能顯示挑戰者隊伍的價值。而挑戰者隊伍最重要的功能就是雙重保險,因為每季都有升降賽,使得戰隊尋求這種方式避免自己失去LCS的席次。這也點出電競選手一直在沒有保障的狀況下打比賽,每半年就要面臨一次淘汰的風險。畢竟保持常勝不敗的隊伍寥寥無幾,LCS NA中也只有TSM沒有進入淘汰賽過,其他知名隊伍如CLG、C9、TL(前身為Curse)都曾差點消失在LCS中;另一老牌隊伍Dignitas則是 上季被淘汰出局。 TSM不僅是北美最成功的戰隊之一,也時常被當作電競營運的範本 圖五 (圖片來源:youtube.com) 挑戰者系列的現況,小編認為對整個LoL電競生態環境其實是有助益的。它讓隊伍有更好的訓練以及調度空間,就如MLB等運動都有二軍制度(當然成熟度仍是相距甚遠)。更提供了新興選手有舞台發揮,可以被更多觀眾與隊伍看中。另一方面,即使隊伍可以藉著賣席次來獲得營收,這並非他們最主要的目的;相反的,在席次交易的過程,天份好的選手也經常被買家留下,對選手來說無疑也是證明自己的機會。 目前該思考的是如何在刺激競爭的情況下,讓隊伍不用承受一季打不好就被淘汰的風險。讓後段班的隊伍能更願意投入資源來營運隊伍、經營品牌。如此一來才能避免後段隊伍幾乎都每季都有更迭,人員流動率高也更難讓他們培養奪冠所需的默契以及技術。 目前擴編LCS隊伍至10隊並讓第7名不用打升降賽或許是個好方向。唯有讓隊伍能長久經營品牌才能如TSM、CLG建立自己的「邪教」,進而改變電競隊伍必須大量依靠周邊贊助來維持營運的窘境,也有助於提升電競產業整體的環境。

Tags :

example, category, and, terms

Share This :